华泰观点INSIGHTS

风险平价模型的常见理解误区剖析-“风险”的界定、度量与“平价”、杠杆的实现

2020-11-16林晓明,黄晓彬

风险平价模型可能存在一些理解误区,需要从逻辑出发深度剖析

风险平价模型是资产配置领域最为常用的模型之一。本文将深入梳理风险平价模型的内核,指出其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存在的误区,供投资者参考。本文强调风险平价模型的核心在于风险而非平价,进一步指出“风险”指的是来源于市场的宏观风险暴露,以及“平价”的不同做法中,采用考虑资产之间相关性的协方差矩阵或更优。我们发现能灵活、动态调整杠杆的目标波动率技术,在资产快速大幅波动的场景可能表现欠佳。此外,风险平价模型通常被认为防御属性较强,但在同等波动率水平下,风险平价模型中风险资产的仓位不低,甚至与仅含风险资产的组合基本相当。

“风险”是指宏观风险暴露,考虑资产间相关性的“平价”做法实证更优

风险平价模型中的“风险”指的不是资产类别或资产波动率的风险,而是组合的宏观风险暴露。所谓的“风险均衡”,是希望组合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都有相对一致的风险收益表现。因此,对同类资产进行风险平价的做法未必科学合理。风险平价模型求解过程中,协方差矩阵可以采用考虑、不考虑资产间相关性两种做法。两种方法在逻辑上均不存在明显的漏洞,从实证结果来看,考虑资产相关性的组合收益表现更为稳健,且不同资产对于组合亏损的贡献更为平均,使得组合更接近直观意义上理解的风险“平价”。

目标波动率对杠杆的调整存在时滞,在市场快速波动的行情中或表现不佳

目标波动率方法被认为可以灵活、动态地调整组合杠杆,且对于结构化产品的设计较为实用。直观而言,对于实际波动率高于目标波动率的组合而言,杠杆投资通常会使得组合仓位降低,从而在市场上涨时涨得少,在市场下跌时跌得也少。但需要指出的是,在市场快速下跌、上涨的行情中,由于杠杆的调整存在一定的时滞,组合通常难以有效捕捉反弹收益,这是目标波动率方法无法避免的困境。

杠杆下的风险平价模型风险资产仓位不低,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进攻属性

风险平价模型中避险资产的比例通常较高,但利用目标波动率方法进行杠杆调整后,风险平价模型中风险资产的仓位与仅含风险资产的组合基本相当。因此,风险平价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“进可攻、退可守”的模型,进攻体现在杠杆水平较高,而防守则反映在避险资产权重高且组合内各资产波动的负相关层面。特别地,在市场即将由收缩转为扩张时,风险偏好通常相对不高,各类资产或没有明确的方向,此时风险平价模型能在较好实现防守的同时,或能有效把握风险资产可能的上涨行情。

风险提示:报告中模型是基于历史规律总结,历史规律可能失效;策略表现是历史回测,并不代表实盘业绩,也不代表策略未来表现;市场发生特殊事件时,模型规律可能失效。

风险提示:

部分地方政府数据披露不全导致的样本统计误差;测算关键参数假设与实际条件有误差;新基建的归类统计口径下存在误差;政策或资金来源等问题限制基建项目落地和实施不达预期风险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免责声明---------------------

根据《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》的相关要求,本页面内容仅面向华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,请勿对本页面内容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。 本页面有关内容摘编自华泰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,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,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。如需了解详细内容,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版报告。

本页面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、已公开的信息编制,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,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。本页面所载的意见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。在不同时期,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页面所载意见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。

在任何情况下,本页面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。机构和个人不应单独依靠本页面中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,应自助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。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,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,进而造成投资损失。对依据或者使用本页面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,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
本页面仅为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,未经公司书面许可,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、复制、发表、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页面所有内容的版权。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,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。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“证券投资咨询”业务资格,经营许可证编号为:91320000704041011J。